谢岩 绘
(资料图片)
前段时间,第72集团军某旅炊事比武拉开帷幕。比武场上,来自基层营连的“大厨”精心烹饪,拿出看家本领,制作出数十道美味佳肴。
比武顺利结束,负责相关工作的该旅保障部军需营房科助理员陈辉原本颇为满意,但很快,旅队“心贴心”服务平台上的一条留言让他意识到,这次活动可能并不圆满:“造型精美、制作精细,可平时很难在基层官兵的餐桌上见到这些菜肴。”
此次炊事比武,炊事员可以自选食材和烹饪方法,评委主要从色、香、味、意、型等5个方面,综合检验参赛人员的刀工水平、火候的掌握、调味及创新菜式的能力。因此,为了争得好名次,比武过程中,炊事员们大多选择了优质食材,采用耗时耗力的复杂烹饪技法,再通过精美的雕花、精致的摆盘,展现自身的最高烹饪水准。如此看来,从食材选取到烹饪方式,确实都和基层日常伙食保障存在距离。
陈辉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,炊事比武场上精美菜肴和日常伙食保障朴素菜肴的“脱节”,还让不少官兵产生了心理落差。有部分官兵抱怨,比武时“花里胡哨”的菜做了不少,一到食堂又全部“打回原形”,这样的炊事比武有形式主义之嫌;也有官兵认为,炊事员明明可以做出高水平的菜肴,可平时却平平淡淡,所以心生不满。
为摸清基层炊事保障真实水平,陈辉用一天时间前往某营食堂帮厨。当天,包括陈辉在内的5名帮厨和7名炊事员,要为全营400多名官兵烹制三餐。早餐刚刚结束,大家就热火朝天地开始准备午餐和晚餐的食材,尽管操作间里悬挂着风扇,但烹饪产生的热浪还是让每个人都汗流浃背。在这种情况下,炊事员很难像比武时一样掌握好每道菜的火候,更无暇顾及摆盘和造型。炊事班班长告诉陈辉,人少活多是炊事班的工作常态,有时因集训、保障等任务,部分炊事员不在位,他们的压力会更大。
炊事比武应该怎么比、比什么?炊事比武如何对接官兵的日常餐桌……带着这些问题,陈辉在该营组织了一场官兵座谈会。会上,司务长、炊事员、普通官兵共同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伙食保障建言献策。司务长郭凯的一席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:“精致复杂的菜式菜品并不符合部队和官兵实际需求,炊事比武应该聚焦怎么做好家常菜。”
讨论交流中大家感到,以往的炊事比武更加侧重烹饪技法的比拼,无形中立起了比造型、比食材、比烹饪复杂程度的导向,最终导致比武竞赛的成果很难转化到日常餐桌上。“刀工、雕工等固然能够反映炊事员的水平,但把普通食材烹制出大家喜爱的味道、做成可口的饭菜,才是一名炊事员的真本事。”担任炊事班班长近10年的王建民说。
找到问题症结,对策措施呼之欲出。陈辉在广泛听取官兵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对炊事比武规则进行了修订完善。不久后,一份全新的炊事专业比武考核细则新鲜出炉。
新的细则中,该旅将以往的“自由发挥”变为“命题作文”,随机抽取一个营队当天订购的主副食原材料,按照“四菜一汤”标准为官兵制作一餐,烹饪时间限定在1.5个小时内,尽最大限度模拟炊事员日常开展伙食保障场景。开展评比时,摆盘和雕花等不计入分数,而是以菜肴口味、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、方便快捷作为评判标准,让炊事比武竞赛摆脱“假把式”、聚焦真需求,确保官兵吃出健康、吃出战斗力。
与此同时,该旅还针对当前旅队开展训练,官兵体能消耗大、能量需求高的实际,将“夜训加餐”“战斗体能餐”等纳入炊事比武和日常保障,探索提升炊事定向保障、分类保障、精准保障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