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山西晚报讯(记者 张磊)8月14日上午,省政府新闻办举行“山西加快转型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会,同时也是“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”专场发布会。今年以来,我省坚定扛起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政治任务,坚持“清洁高效、绿色低碳”8字方针,聚焦2025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%、发电量占比达到30%的目标要求,全力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迈上了新台阶,为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实现山西从“煤老大”到“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”的历史跨越作出贡献。 今年,我省统筹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,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建设,在连续两年煤炭产量增幅超过1亿吨、连续3年总产量全国第一的基础上,今年上半年规上企业原煤产量达到6.78亿吨,占全国的29.48%,继续保持全国第一。与此同时,出台《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》,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,截至6月底,已建成46座智能化煤矿、116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,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%,为确保2027年全省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积极开展煤矿绿色开采试点示范,建成一批试点示范煤矿,围绕充填开采、保水开采、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路线进行了探索实践。 在统筹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方面,我省加快了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,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勘探开发、井下抽采、集输物流、装备制造、工程技术、终端利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。今年上半年,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68.2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5.7%。外输京津冀管网通道优化畅通,神木—安平煤层气管道工程全线贯通,管道总里程突破9000千米,居全国前列。 在统筹晋电外送与省内自用方面,我省巩固提升电力外送基地比较优势。煤电装机结构持续优化,目前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46.8%,今年新核准同热三期、华能山阴2个2×100万千瓦的煤电项目,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累计完成4792.5万千瓦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全面提速,截至6月底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2.9%、发电量占比26.8%。电网结构持续优化,积极推进已纳规特高压通道和500千伏电网“西电东送”通道调整工程,外送电能力达到3062万千瓦,今年上半年外送电量731.52亿千瓦时,全国第二。 在统筹高端多元与绿色低碳方面,我省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,坚持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,培育打造十大重点产业链,梯次推进重点产业链扩容扩规,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、材料、终端产品转变。加快建设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,焦化总产能由1.88亿吨压减至1.44亿吨,5.5米以上大机焦占比达77%以上,年底前4.3米焦炉全面淘汰并全面实现干熄焦。开辟干熄焦余热发电并网绿色通道,建成大机焦产能9074.7万吨,其中8414.7万吨配套干熄焦,配套比例达到92.7%。 我省还全力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,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、太原理工大学等“国家队”“山西队”,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。目前,全省能源领域拥有6家国家级平台、23家省重点实验室、17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8家新型研发机构。系列碳纤维技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实现重大突破。 下一步,我省将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,加快推进“五大基地”建设和能源产业“五个一体化”融合发展,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,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,为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实现山西从“煤老大”到“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”的历史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 问答1 传统行业转型 煤电当先问:山西作为全国综合能源基地,在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使命的同时,如何安全高效推进传统能源行业转型? 省能源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侯秉让:我省传统能源主要是两大行业,一是煤炭行业,二是电力行业。 在煤炭方面,我省重点推进煤炭绿色开发利用。一是提升增产保供能力。支持煤炭企业增扩资源储量,延长矿井服务年限。预计2023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3.65亿吨。2025年根据保供需要全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,并具备3000万吨应急保障能力。2027年具备5000万吨应急保障能力。同时,推进煤矿数字化转型、完善煤炭产销储运体系、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、建立煤炭智慧物流体系,实行运力调配和运输过程智能化管理。 在电力方面,重点优化煤电装机结构和提高电力外送能力。推动煤电项目“上大压小”,推进煤炭和煤电一体化融合发展。有序发展大容量、高参数、低消耗、少排放煤电机组;“十四五”积极淘汰30万千瓦以下落后煤电机组。健全电力供应保障机制,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。支持新建项目以坑口煤电模式开展一体化建设运营,鼓励存量煤电项目通过战略重组、交叉持股、长期协议等方式实施煤炭、电力一体化运营。预计2023年,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.28亿千瓦,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.66亿千瓦,202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.88亿千瓦。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。加快实施大同—怀来—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建设,加快已规划实施的“西电东送”通道调整系列工程建设,加快晋北采煤沉陷区大型风电光伏外送基地及配套电源建设,优化完善山西主网架结构与华北主网的联络,着力增加外送电能力。 问答2 能源项目单列 精准帮扶问: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,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关键。作为能源大省,山西的能源类项目多、占比大,省政府4月发布的2023年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名单中,能源革命类项目有66项。请问在推进能源类重点工程项目方面,采取了哪些措施?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翔:重点工程项目建设,事关高质量发展成色、事关可持续发展后劲,作用重大、意义深远。今年,我省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共8类619项,含895个子项目。在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中,我们首次将能源革命类项目单列,围绕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确定能源革命类项目66项,子项目135个,年度计划投资506.5亿元,子项目数量、年度计划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5.1%、14.9%。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主要采取了若干措施。坚持企业、政府、专家“三位一体”,建立完善能源领域项目谋划工作机制,围绕能源产业绿色转型,做好项目谋划,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滚动做实项目储备,梯次推进、持续发力,提高项目成熟度。目前,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各类能源项目397个,总投资5545亿元。 推动项目提速增效,执行一项一策精准帮扶,做深做足项目开工手续,确保成熟一个、开工一个。截至7月底,省级重点工程中的114个能源革命年度建设项目中,已开工101个,开工率88.6%。第三抓项目要素保障,助力项目加快推进。合理统筹用地、能耗等指标,优化能评、环评等手续,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需求。积极支持能源项目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,拓宽融资渠道,扩大融资规模。同时,抓项目协调服务,确保项目顺利推进。 问答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优先利用问:请问我省如何推动能源产业绿色清洁低碳转型? 省能源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侯秉让: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省能源产业坚持低碳化基地化多元化发展,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能源生产方式绿色转型,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生产供应,2022年并网风电、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014万千瓦,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1.2%,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110亿立方米,氢能、地热能、新型储能等加快发展。下一步重点从两方面发力。 首先,我省将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先开发利用。统筹优化布局风电光伏和支撑调节电源,分步骤重点建设晋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基地、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、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、晋东“新能源+”融合发展基地、晋南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;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多领域融合发展;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。从聚焦集中式做大做强、分布式做优做精两方面入手,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、提高装机占比。同时,将抽水蓄能作为储能发展主攻方向,在源、网、荷三端合理布局新型储能,形成以抽水蓄能为主、新型储能为补充的存储调节体系;优化主网架结构,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础设施支撑,提升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。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直接利用和多元化非电利用规模,多措并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。 其次是提升节能减污降碳水平。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、智能电网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,围绕化石能源低碳化技术、关键基础材料和重点领域,统筹部署,着力提升能源领域相关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工艺、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。同时,实施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,进行分类治理,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,有效遏制矿区植被生态退化趋势。 问答4地热能开发 潜力巨大问: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泛、稳定可靠的可再生清洁能源。据了解,山西的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,请问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,山西已取得哪些成效?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?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翔:山西的地热资源丰富,开发利用潜力大。省委、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、大力推动,把地热能开发利用作为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,已取得积极成效。我省产业政策环境持续向好,推动出台了《关于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《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《关于全面推广地热能在公共建筑应用的通知》等一系列文件,营造良好政策环境,因地制宜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 下一步,山西将聚焦我省“一群两区三圈”城乡区域发展布局,加强重点区域地热资源调查评价,围绕中深层地热能供暖、浅层地热能供暖(制冷)、高温地热能发电、“地热能+”多能互补、地热能多元化利用等领域加快推进实施一批示范引领项目,加强市场主体培育,健全产业链条,强化技术创新,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形成“一核引领、两极延伸、多点支撑”的产业布局,实现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